發布時間:2025-11-28 05:33:04 來源:企業錄(www.qy6.com)-公司信息發布,網上買賣交易門戶 作者:焦點
很多人愛吃海鮮,男處清蒸、理海雷區白灼、鮮被紅燒等,扎傷光是天后突想想就讓人流口水。可是去世在這些“鮮香背后”,也藏著不少被忽視的得知道危險。
尤其是男處清洗、剖開、理海雷區處理海鮮和河鮮時——不經意的鮮被刺傷,沒擦干的扎傷案板,就可能給細菌可乘之機。天后突比如,去世我們最近經常吃的得知道大閘蟹就面臨這個風險。
很多人覺得“小口子而已,男處用水沖沖繼續干活”,但真正危險的,是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來看兩個典型案例:
處理海鮮或河鮮時被刺傷或扎傷,看似傷口較小,實則可能因其攜帶的特殊污染物而引發感染的風險。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常見的海鮮河鮮感染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護好自己。
海洋創傷弧菌,海產品中隱藏的“致命威脅”
海鮮(尤其是活鮮、冰鮮)體表、黏液或體內常攜帶副溶血性弧菌、創傷弧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這些在海水環境中生活的細菌多為 “嗜鹽菌”,適應潮濕環境,一旦通過傷口侵入人體,易快速繁殖引發感染。
輕者引發局部傷口的紅腫、疼痛、發熱,重者可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腫大,少數甚至會引發敗血癥。
其中我們更要警惕的是海洋創傷弧菌感染!這是海鮮刺傷中最危險的情況之一。
鏡下的創傷弧菌 圖源網絡
創傷弧菌是一種海洋嗜鹽性弧菌,被稱為“海洋中的無聲殺手”,多存在于溫暖海域的貝類、蝦蟹、海魚等體表,在不慎被感染后,感染部位通常迅速惡化,表現為紅腫、疼痛、水皰、壞疽和組織壞死。
若不及時治療,傷口感染型創傷弧菌感染可迅速發展為敗血癥。
圖片來源于《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創傷弧菌感染后病情進展迅猛,救治困難,全世界范圍內死亡率為 9.1%~68.0%,在中國其死亡率為 18%~56%。
河鮮產品中可能隱藏的感染
在處理河鮮時,如果不慎被魚刺、蝦殼、蟹鉗刺傷,或皮膚有破損(如倒刺、劃傷),細菌則可通過創口侵入。
1、副溶血性弧菌
雖然該細菌多常見于海水,但淡水環境(如河口、受海水倒灌的江河、養殖水體污染)中也可能存在,尤其河鮮若與海水產品交叉存放或處理,則易被污染。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后,常出現腹痛、腹瀉、嘔吐、失水、畏寒及發熱等癥狀。
圖片來源于網絡
2、豬丹毒桿菌
雖以“豬”命名,但這種細菌并非只存在于豬身上。
它也存在于淡水魚(如草魚、鯽魚、鱸魚等)、淡水蝦、蟹、貝類、螺螄等水產品的體表、鰓部和黏液中,尤其是水產市場流通的鮮活河鮮,攜帶率較高。
在感染后的 1~3 天,傷口周圍出現界限清晰的 “紫紅色斑疹”,伴灼熱感、疼痛,斑疹會逐漸擴大(但不化膿);少數人可能出現高熱、關節腫痛,嚴重者細菌侵入血液引發敗血癥。
圖片來源于《中國臨床皮膚病學》
處理海鮮水產時我們該如何做好預防?
1、做好個人防護
戴防水厚手套,不僅可以避免手部直接接觸海鮮黏液,同時還可以防止被蝦蟹殼、魚鱗刺傷或劃傷。
2、做好工具消毒
建議處理水產品前后,使用沸水燙洗刀具、砧板、剪刀等。建議設置專用“海鮮砧板”,做到與生肉、蔬果砧板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
如果在處理過程中,我們不慎被刺傷,又該如何處理呢?下面這份刺傷處理小貼士請收好。
1、立即清潔傷口
應立即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把血擠出,并用流動的清水反復沖洗傷口至少 15 秒,盡可能沖掉表面的細菌、黏液或異物;若有明顯可見的如蝦殼碎片等異物,用消毒后的鑷子輕輕取出。
切記!因為海洋中生存的細菌具有“嗜鹽性”,如果是被海產品所扎傷,不能使用鹽水沖洗。
2、消毒殺菌
用碘伏或 75% 酒精擦拭傷口及周圍皮膚。
3、止血與保護
若傷口出血較多,用干凈紗布按壓 5~10 分鐘止血,止血后用無菌紗布或創口貼覆蓋(避免傷口暴露在潮濕環境中,減少細菌再次污染)。
出現以下情況時必須就醫
1.若傷口出現紅腫、疼痛加劇等感染癥狀,應立即就醫治療,以防止感染進一步惡化。
2. 患有肝病、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即使傷口無明顯異常,也建議在刺傷后 24 小時內就醫,排查創傷弧菌感染風險。
海鮮可以吃得鮮、吃得爽,但處理的時候,千萬別掉以輕心。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扎傷、小破口,有時恰恰是細菌“趁虛而入”的最佳時機。
絕大多數時候問題不大會自己好,但一旦碰上“倒霉的那一次”,可能就會發展得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所以,以后處理大閘蟹、海魚、貝類的時候——戴個手套、及時清洗傷口、必要時早看醫生,真的都是能救自己一命的小事。
愿大家每一次的海鮮大餐,都只有鮮味、沒有“風險味”。吃得開心,也吃得安心。
參考文獻
[1]中華預防醫學會,創傷弧菌感染診治、預防專家共識[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5,46(7):1142-1149.
[2]賀星星, 高婧, 童譯慶,等. 宏基因組二代測序快速診斷魚刺傷手部感染的創傷弧菌膿毒血癥患者4例.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23, 32(6): 811-814.
策劃制作
作者丨李沂軒 上海市楊浦區市東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審核丨李侗曾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 北京預防醫學會感染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策劃丨王夢如
責編丨王夢如
審校丨徐來 張林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