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29 04:52:54 來源:企業錄(www.qy6.com)-公司信息發布,網上買賣交易門戶 作者:娛樂
26 日下午,逃生誤區香港新界大埔宏福苑的火災大火,打破了公共屋邨的面前平靜。
這場五級火警(僅次于最高級“災難級”)是大多的種 1962 年以來香港傷亡最慘重的火災,截至目前,數人已造成 94 人遇難。太耽每個數字背后,誤事都是逃生誤區一個破碎的家庭,是火災再也無法相見的親人、朋友……
這場災難不是面前孤立事件,而是大多的種瑞士奶酪模型中那些不幸對齊的孔洞:是多個防御環節同時失守,一系列錯誤、數人疏忽和故障的太耽致命疊加。
對普通人來說,誤事我們可以持續關注調查進展,逃生誤區督促公共機構修補制度的漏洞。
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火場逃生技能,因為從過往的研究來看,在火場的高壓環境下,有一些看似“正常”的本能反應,可能將自己推向絕境——等待別人先行動,見到煙霧火焰才逃生,對逃生路徑不熟悉……都會成為致命的陷阱。
猶豫——要命的“逃生誤區”
如果發現所在建筑物出現火情,第一時間會怎么辦?
很多人可能都會說,自己一定會立刻拿濕毛巾捂口鼻、按逃生路線跑。但現實情況往往截然相反。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質疑與遲疑:“是鄰居家炒菜糊了嗎?”“真的著火了?” 然后下意識等別人先行動,“有人跑我再跑”。
這種現象并非個例。比如在火災的評論區,就有人說:
圖片來源于微博
很多人潛意識里覺得火災離自己十分遙遠,因而輕易放松了警惕,可這份“淡定” 在真正的災難面前,恰恰是最致命的隱患。
《消防安全期刊》(Fire Safety Journal)2010 年的論文早已指出:對危險程度的不確定性,會導致人們在疏散和逃離不夠及時;即使意識到了危險,也會等其他人率先響應后再采取行動。2024 年的跨國研究更證實,這是不分國籍的共同反應——可就是這幾分鐘的猶豫,往往會錯過逃生黃金時間。
什么時候人們才會主動逃跑?答案是:見到煙霧或者火焰。
英國阿伯丁大學 2017 年的研究發現,比起聞到燒焦的氣味,視覺上的危險信號(比如看到煙霧或者火焰)才會讓人立刻行動,甚至不需要等有人帶頭,就會先帶著家人和孩子逃跑。
可此時,逃跑的難度和危險已經直線上升:煙霧不但會大大降低能見度,其中的有毒氣體一氧化碳更會讓人在短時間內喪失行動能力甚至死亡。據統計,火災中喪生于濃煙的人是直接喪生于大火者的 4~5 倍。
除了“從眾心理”和“等待視覺確認再跑”導致的拖延,另一個致命問題,是對逃生路線的不熟悉。
2017 年,建筑學者米切爾以埃及一棟高層住宅為樣本進行調查,發現只有約三分之一的住戶會按指定的逃生路線撤離,大多數人則會選擇自己相對熟悉的其他通道,73% 的住戶甚至不知道樓里的緊急出口在哪。
2023 年的另一項研究也證實,在室內災害中,對建筑布局和逃生路線的陌生,會直接拉長人們找到出口的時間——而火災中,多出來的幾十秒,可能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日常避險指南
當然,我們不能過于苛責這種“不夠理性”。比如,忽略火情通知,很可能是因為平時炒菜煙霧大、有人吸煙都會頻頻誤觸煙霧警報,幾次下來,人們也就形成慣性了。
更何況,災難從不會給人們留出充足的時間去冷靜思考、做出最正確的抉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平時就多一份警惕,為家人多添一份保障。
以下這幾個簡單可行建議,我們從現在就可以開始做:
1、別等“確認”,讓警惕先到位
感知危險,保持冷靜。聽到火災警報時,不要慣性質疑,也不要等待鄰居的反應,立刻基于正確的應急方法,將多層棉布濕潤,捂住口鼻,或者用衣服捂住口鼻,帶著家人朋友冷靜、有序、快速離開危險區域。
當然,正如一些人會擔心的那樣,有可能所謂的“警報”只是誤報,也不排除會因此造成小范圍的恐慌。但越是及時應對,也就越容易冷靜處理、越不容易造成恐慌,也比火災真的發生時,因拖延而失去生機強。
還需要注意的是,當用手背觸摸門把手時感覺很燙則不可開門,應堵住門縫,關閉門窗,等待救援。若門把手不燙,則可開一條門縫,如果沒有濃煙,可用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離。
2、熟悉路線,記住“逃生地圖”
平時多走逃生樓梯,檢查應急門是否能輕松打開,應急燈會不會亮,過道處有沒有堆放易燃物或障礙物,如有情況及時聯系物業或消防處理,確保整條逃生通道是暢通無阻的。
當這條路線謹記于心,哪怕災難來臨一時恐慌,也能相對容易地找出生機。
3、分享準備,給身邊人多一份守護
把這些逃生常識告訴親朋好友,在能力范圍內,給行動不便的家人備好棉布等逃生用品,多帶他們走幾遍逃生路線。你的一次提醒、一份準備,可能會在關鍵時刻救一個人、一個家。
火場中的生存,是一場與死神作對手的生命賽跑,只有同時做到迅速察覺危險、果斷做出反應、及時付諸行動,才能趕在危險惡化前逃出去,才能贏得生機。
愿每一個人都能遠離火災,愿每一個人都能在火情面前正確、冷靜處置,安全脫離危險區域。
參考文獻
[1]van der Wal, C. N., Kinkel, E., van Damme, E. R. I., Galea, R., Minkov, M., & Brazier, F. M. T. (2024).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evacuation response behaviour: A cross-cultural survey.Collective Dynamics, 9, A154:1–17.
[2]Arewa, A. O., Ahmed, A., Edwards, D. J., & Nwankwo, C. (2021).Fire safety in high-rise buildings: Is the stay-put tactic a misjudgement or magnificent strategy?Buildings, 11(8), 339.
[3]Kobes, M., Helsloot, I., de Vries, B., & Post, J. G. (2010).Building safety and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A literature review.Fire Safety Journal, 45(1), 1–11.
[4]Gerges, M., Mayouf, M., Rumley, P., & Moore, D. (2017).Human behaviour under fire situations in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ilding Pathology and Adaptation, 35(1), 90–106.
[5]Chang, B.-L., Chang, H.-T., Lin, B. S.-M., Hsiao, G. L.-K., & Lin, Y.-J. (2023). Factors affecting emergency evacuation: Floor plan cognition and distance. Sustainability, 15(10), 8028.
策劃制作
作者丨游識猷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李米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羅宏森 四川師范大學公共安全與應急研究院院長
策劃丨徐來
責編丨徐來、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