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28 05:49:13 來源:企業錄(www.qy6.com)-公司信息發布,網上買賣交易門戶 作者:綜合
11 月下旬,豆包輸入法這個“老賽道”連著冒了幾朵新水花。和訊一邊是飛打法豆包輸入法正式版在 11 月 21 日上線,主打純凈無廣告、輸入搜狗語音優先、戰最揍支持多方言和中英混輸,先挨還能下載離線模型,豆包在地鐵、和訊電梯這種弱網場景照樣語音輸入;另一邊是飛打法半個月前的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科大訊飛發布訊飛輸入法15.0,輸入搜狗把“AI 鍵盤”當成核心賣點,戰最揍在傳統鍵盤里硬加一顆AI鍵,先挨一鍵接入星火大模型,豆包語音轉寫自動潤色、和訊整句補全、飛打法按場景推薦 AI 服務,全部掛在這顆鍵后面。
表面上看,這是老玩家和新貴一起把老賽道翻炒了一遍,但真正在打的,是誰能拿下大模型時代最貼身的交互入口——而在豆包和訊飛對轟的同時,受傷可能最重的是另一個玩家——搜狗。
輸入法本質上是一個“超級隱身入口”:聊天、搜索、寫郵件、記筆記,只要要打字,用戶就要先經過鍵盤。對大模型來說,這層入口有兩大價值:跨應用的上下文感知,以及對個人語言習慣的長期積累。
先看豆包,它的策略幾乎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只干一件事,把語音做到極致”。從圖標到設置頁,產品整個氣質就是“麥克風優先”:圖標是豆包頭像疊一只麥克風,設置頁第一行就是“語音轉文字”,首次啟用就讓用戶在“完整體驗”和“基礎打字模式”之間二選一,后者強調數據全本地、不上傳,先把隱私焦慮按住。技術棧上,它直接復用豆包App的語音模型,重點押注中英混說、復雜聲學環境、智能標點和語義理解,再加一個本地可下載的離線模型,弱網無網照樣可用;方言上優先布局粵語、四川話、陜西話等頭部區域,多家測評都提到“中英文混說識別速度快、部分方言準確率很高”。這套組合拳,本質是在用“語音+大模型”的單點極致去挑戰行業對語音輸入的舊認知,想把它變成“能長期替代打字”的主路徑。
代價則幾乎一眼可見:鍵盤部分明顯是“能用就行”的最低配。目前豆包輸入法只有26鍵和9鍵兩種布局,缺少五筆、手寫等高級輸入方式,也沒有成熟的皮膚商店和表情生態,設置界面干凈得近乎“簡陋”,很多體驗反饋都提到打字時候選詞彈出有“慢半拍”的粘滯感。對一款輸入法來說,這相當于主動放棄了傳統優勢,把所有籌碼壓在未來用戶會越來越依賴語音,鍵盤只當“備胎”。豆包的賭注,是語音體驗會快到、好到足以改寫絕大多數人的輸入習慣,讓鍵盤在輸入鏈路里被邊緣化。
訊飛走的是另一條路,更重,也更長:把輸入法當操作系統。作為中文語音輸入的開創者,訊飛輸入法很早就開始系統性引入星火大模型,先把端側輸入大模型和語音大模型塞進鍵盤:本地預測整句、離線語音識別逼近云端、多種方言免切換,同時通過端側裁剪把功耗壓下去、覆蓋人群做上來。15.0版本則干脆把鍵盤整合成一個“AI表達操作系統”:在九宮格和全鍵盤旁邊硬插一顆AI鍵,一鍵連上星火服務,用卡片懸浮的方式掛在鍵盤上方,不打斷正在進行的輸入動作;語音轉寫之后點一下AI鍵,口頭禪和語氣詞自動被抹平、潤成書面語;寫評價、回工作群、發朋友圈時,AI鍵會按場景推薦不同能力,比如高情商回復、風格改寫、長文壓縮。更激進的是,訊飛在鍵盤里塞了一個“智能體市集”——你可以搭一個“毒舌吐槽官”“公關回復生成器”“帶貨話術助手”,也可以通過標簽和使用量推薦去發現別人養成的AI人設。從底層架構看,這是用端側輸入大模型+云端星火大模型的雙層體系,把“預測+生成+個性化”這一整套能力真正熔進鍵盤,而不是簡單加幾個“AI菜單”。
豆包與訊飛代表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豆包是典型的“模型優先”——先有語音和理解模型,再去找一個高頻入口掛上去,鍵盤只是一個輕殼;訊飛則是“入口先行”——十幾年的輸入法產品打底,把鍵盤當作長期要運營的基礎設施,大模型是用來重新定義鍵盤,而不是替換掉鍵盤。從用戶視角看,豆包是一把剛磨好的新刀,鋒利但刀柄還在打磨;訊飛則更像一套已經磨合多年的工具箱,在15.0之后多長出了一整層AI抽屜。
在這場戰爭之外,其他玩家也都沒閑著。百度輸入法用“超會寫”“高情商溝通”等功能,把 AI 當成一個寫作和社交助手嵌在鍵盤后面;微信輸入法一邊接入混元,一邊在iOS 等平臺推出“問AI”“拼寫Plus 模式”,讓用戶在聊天過程中隨手調用DeepSeek或混元的回答、表情推薦和文案輔助;搜狗輸入法則更激進一些,借騰訊混元大模型大幅升級 AI 搜索和AI快查,把自己從“打字工具”硬拉向“AI 搜索入口”,強調輸入框也是搜索框,邊聊邊搜、邊寫邊搜,所有AI服務完全免費。媒體做的大模型輸入法橫評里,已經開始把“幫寫”“AI 搜索”“問AI”等功能放在同一個榜單上,訊飛在端側預測和無縫聯想上領先一截,百度和搜狗更像各有一塊招牌功能,微信則依托社交流量慢慢補課。
問題在于,當豆包和訊飛把戰場抬到“交互底座”和“語音入口”這個層級時,搜狗的處境其實變得最尷尬。曾經,“裝一個搜狗輸入法”幾乎是換新機的第一件事,它是第三方輸入法的代名詞,也是PC和安卓生態里最重要的文字入口之一。現在,搜狗一頭接入騰訊混元做 AI 搜索,一頭又要面對微信輸入法在同一集團內搶入口——微信輸入法背靠的是更重的社交場景,更高頻的打開次數、更直接的“問 AI”觸點;搜狗則被推向了“更像瀏覽器地址欄”的角色:你可以在里面邊聊邊搜,但這件事其實可以被任何一個帶搜索框的應用替代。它的故事講得越像“AI搜索入口”,就越容易和瀏覽器、搜索App、獨立大模型助手重疊;在鍵盤這一側,它又缺少像豆包那樣足夠極致的語音賣點,和像訊飛那樣系統重寫鍵盤的雄心,容易陷入“誰都能做一點,但誰都不怕你”的中間地帶,這就埋下了它在這輪洗牌中處境艱難的伏筆。
更現實的壓力來自用戶心智。豆包因為“純凈”“無廣告”“語音強”而被當成可以嘗鮮的新玩具,訊飛輸入法憑借十幾年的口碑加上15.0的AI鍵盤,有機會把“中文輸入=訊飛”的印象往“中文AI輸入=訊飛”再推一格;百度和微信輸入法各自在搜索、社交里有天然入口,可以把 AI 功能當成本來就屬于自己的“順手升級”。搜狗則必須一邊維持廣告和聯運帶來的商業化,一邊用“免費 AI 搜索”去吸引用戶,同時還要接受一個現實:它既不是系統級預裝,也不再是唯一的“第三方首選”,在一輪又一輪大模型軍備競賽中,技術優勢不再壓倒性,入口資源又不在自己手上。
從科技視角看,豆包與訊飛的輸入法之戰表面比的是“誰的語音更快更準,誰的AI功能更多”,底層拼的是誰能定義下一代輸入法的形態:是像豆包那樣,把鍵盤縮成一片干凈的麥克風,還是像訊飛那樣,把鍵盤本身升級成AI協作的操作系統。對整個行業來說,這場正面撞車的外溢效應,是迫使所有玩家重新回答一個問題:輸入法到底是一塊廣告位、一個搜索入口,還是一層真正的AI基礎設施?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擁有完整語音技術棧、端側大模型能力、且愿意承擔長線投入的廠商,贏面自然更大一些。
相關文章